对比这两次上市,百度的业务和体量今非昔比。2005年人们对百度的期待建立在搜索的通用性以及中国互联网普及潜力上。二次上市时,百度已不是简单的搜索引擎,而更喜欢强调AI,把AI渗入到它的移动生态、智能云和智能驾驶三块业务中。从营收增速看,这样的转变还需要时间调整,不过从营收结构看,多元化的营收供给已经形成。
百度回港上市
开盘微涨
3月23日,百度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开盘价254港元(212.83元),较发行价上涨0.79%。截至北京商报记者发稿,百度股价255港元(213.66元),总市值7214亿港元(6044.61亿元),排在腾讯、阿里、美团、快手、拼多多、京东之后,位列第七。从二次上市这个角度看,百度是第四个在香港二次上市的美股互联网企业,是2021年首个在港完成二次上市的美股互联网企业。
不过,百度内部对二次上市比较淡定。“今天百度没有内部庆祝活动,跟平时差不多,同学们都在正常工作”,接近百度的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
百度CEO李彦宏等高管团队也没有去香港敲锣,而是在百度北京总部,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举行了云敲锣形式。用户在百度App等平台即可看到百度二次上市敲钟仪式,观看人数超过30万人。
在云敲锣现场,来自百度的三位AI时代新职业代表与小度机器人及百度高管共同敲响了上市锣声。李彦宏在致辞时表示,“2005年百度在美国上市,是百度的第一次出发。当天,我在纳斯达克大楼前拍了一张游客照。我是一个旅行者,路的起点是中国,纳斯达克只是其中一站,最终百度会回到中国来。回到香港二次上市,是百度的再次出发,是百度的二次创业”。
两度上市
说起百度二次上市,就不得不提到百度2005年在纳斯达克的上市。当时百度刚刚5岁,在2000年上市的网易、新浪、搜狐面前,还是后辈,比起赴港上市的腾讯,百度在创立时间和上市时间上,也没有先发优势。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对当时的总结是,“2005年百度公司上市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还处在爆发的前夜,整个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不太明晰,刚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腾讯上市不久,阿里刚拿到雅虎的10亿美元投资。相对来说,百度的盈利模式是清晰的,从一开始的卖搜索引擎给门户网站到建立以竞价排名为主要盈利点的商业模式,百度是互联网公司里较早走出盈利困境的,当时登陆美股也引起了轰动”。
其实,从营收规模看,2005年百度营收3.19亿元,较上述几家差距不小。
当年网易营收16.9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76.8%;腾讯营收14.2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4.7%;搜狐营收1.083亿美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约8.8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5%;新浪营收1.94亿美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约15.89亿元),较上一年下滑3%。
不过论增长,百度当年171.8%的营收增幅,中国互联网企业无出其右。
“可以说百度在当时风光无两,是最受追捧的中国科技互联网公司。中国互联网企业当时追逐的重点是商业模式和摆脱亏损。当时的背景是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迅速,但是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广告模式是当时能够找到的最快、路径最短的盈利手段,所以百度被外界看好”。王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从搜索到AI
16年后,百度的营收和总市值已经远超新浪、搜狐、网易,营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2005年财报,也就是百度在美上市发布的首份年报,在3.19亿元营收中,网络营销营收3.07亿元,占比96%。百度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百度营收1070.7亿元,与上一年基本持平,网络营销服务仍然是百度的现金牛,贡献了728.4亿元的营收,占比68%,这一数值较2005年的96%大幅减少。
“早期,百度广告营收占比在99%以上,这种现象甚至持续到10年后,所以百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落后于腾讯和阿里,后两者的收入模式更多元、更合理。现在百度的营收多元化,分散了风险,也降低了对于在线广告的依赖,是一件好事。扩大营收来源,加大营收,是百度追赶腾讯和阿里的必由之路”,王超如是说。
李彦宏也强调了百度这些年的变化,他说,“在百度最初的10年,我们专注于搜索引擎技术的开发,让我们得以服务10亿互联网用户,并演化出语音、图像、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最近10年,我们在深度学习、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自动驾驶、AI芯片等前沿领域投资,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
为了从搜索向AI延伸,百度开始做搜索之外的生意,比如在多个城市开放智能驾驶出租车、和吉利合资造车、推出智能音箱等硬件和AI操作系统DuerOS等。对于这些前瞻性的业务,业内人士的态度是:前途明显,“钱”途不明。
“追求营收结构多元化,是百度强调AI概念的原因之一。百度已经在AI领域投入十年,目前的搜索、智能云和智能驾驶更是以AI为基础,但这些业务需要持续的投入,而且在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规模化的营收”,比达分析师李锦清表示。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